十年磨一“鏡”,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率領(lǐng)她的團隊歷經(jīng)12載的努力,終于建成了令世界矚目的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、獲取光譜率最高的“天文光譜航母”——郭守敬望遠鏡。
?
崔向群,1951年12月生于重慶市萬州,籍貫山東博興。1975年畢業(yè)于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(yè),1982年、1995年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碩士、博士學位?,F(xiàn)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(shù)研究所研究員,是對我國天文學有著突出貢獻的著名天文學家。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、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。2010年10月19日,崔向群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。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。
?
崔向群從小勤奮好學,成績優(yōu)異,后來因為“文革”,她在經(jīng)歷了三年的下鄉(xiāng)生活后才步入向往已久的大學殿堂,在下鄉(xiāng)期間,她白天在跟著師傅修拖拉機,閑時就自學高中數(shù)學、物理等科學知識。
?
“我當時的直覺,就是想讀書,有書讀就好?!贝尴蛉夯貞浾f。
?
1972年,經(jīng)過“文革”三年下鄉(xiāng)后,崔向群獲得了大學推薦名額,但上學的路也不順利,她的分配指標先后從某醫(yī)學院,被換為華東工程學院(現(xiàn)南京理工大學)計算機專業(yè),最后又被調(diào)到該校光學儀器專業(yè)。
?
“那時,我們都很聽話,很單純,分配什么就是什么,有些傻呵呵的?!贝尴蛉盒ρ浴?/p>
?
大學畢業(yè)后,崔向群被分到南昌某大型飛機制造廠。能在大城市工作是當時很多大學生的夢想,但崔向群為了專業(yè)對口,卻堅決要改分到江西大茅山里的光學儀器廠。
?
“你怎么要到這里來?我們想出都出不去呢!”當她千辛萬苦來到儀器廠報到時,廠里干部問她。儀器廠沒有給她安排任何技術(shù)崗位,而是讓她去光學車間當工人。“山溝就山溝,工人就工人,只要能學以致用。”崔向群咬咬牙,堅持了下來。她的想法很簡單:學一行,愛一行,一定要學有所用。
?
后來由于她的出色表現(xiàn),1978年,崔向群被選為首批中科院研究生,并于1985年被中科院選派赴英國Jodrell Bank射電天文臺訪問學習,之后還被推薦到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學望遠鏡(VLT)工作,成為這個領(lǐng)域出類拔萃的人物。
?
1993年,崔向群受聘于歐洲南方天文臺。有一天,她突然收到了我國著名天文學家、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和蘇定強的來信,要求她加入項目組,計劃在國內(nèi)建設大視場兼?zhèn)浯罂趶降墓庾V巡天望遠鏡,由于項目難度巨大,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崔向群身上。
?
蘇定強直言:“參加‘大天區(qū)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’項目就是參加‘敢死隊’,而你就是‘敢死隊’隊長。”出于崔向群拳拳愛國之心,為了能讓中國天文學研究走到國際前沿,讓中國大望遠鏡技術(shù)追趕甚至超越世界一流水平,她毅然決然地謝絕了所有挽留和邀請義無反顧地回到國內(nèi)開展國內(nèi)天文望遠鏡事業(yè),并擔任項目總工程師。
?
在國內(nèi),崔向群一家三口擠在50多平方米的套房內(nèi),她如今每月的工資也降到原來的40分之一。面對如此巨大的待遇落差,崔向群在接受美國《科學》雜志采訪時說:“我很高興回國,這架望遠鏡將使中國為世界作出貢獻。”她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獻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也是她克服重重技術(shù)難題促使中國天文事業(yè)飛速發(fā)展的不竭動力。
?
如今LAMOST正發(fā)揮著巨大的作用,是中國天文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?
“一個人只要以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己任,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,就會作出應有的貢獻,同時也會使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?!边@就是“鏡”觀星空,腳踏實地的崔向群院士。
崔向群:“鏡”觀星空,腳踏實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