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打野”又開始了!重慶人舌尖上的野菜清單,你吃過幾種?
來源:科普中國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3-05
瀏覽次數(shù):1019
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

重慶是一座山城,山地峽谷交錯,湖泊河流密集,讓重慶成為了盛產(chǎn)野菜的地方。有學者曾經(jīng)做過統(tǒng)計,重慶所屬的川渝地區(qū)野菜資源多達700多種,分布廣泛的民間常食野菜有100多種。

折耳根、蕨菜、清明菜、香椿……這些隱藏在田間地頭的美食,每當重慶“老餮”談論之時,都不免垂涎欲滴。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,重慶“打野”,不可錯過的野菜吧!

01折耳根

如果只能選擇一種野菜代表重慶,那必然是折耳根了。折耳根,又名魚腥草、截兒根、豬鼻拱、?(zǔ)菜、蕺(jí)菜及臭草等。

折耳根是三白草科蕺菜屬的植物,常生長于陰濕處或山澗邊,作為本土植物,在重慶很容易就能發(fā)現(xiàn)它的蹤跡,不過如今折耳根已經(jīng)有人工養(yǎng)殖的品種了。

圖源:Pixabay

新鮮的折耳根帶有一種獨特類似魚腥的氣味,這種獨特氣味的來源,是折耳根體內(nèi)的一種揮發(fā)性物質(zhì)魚腥草素,正是它讓人們對折耳根的評價兩極分化:喜歡折耳根的人愛不釋手,討厭它的人卻避之不及。

折耳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(zhì)和多種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以及鈣、磷、錳、鋅等微量元素。一般食用的都是它的白色根莖或葉片,折耳根炒食、做湯均可以,但最代表重慶人態(tài)度的吃法,自然是涼拌折耳根!

小貼士:折耳根的嫩葉適合在冬春交替時采摘,而折耳根根莖多在夏秋時節(jié)采摘。食用折耳根時最好先浸泡一段時間,以消除異味。折耳根含有馬兜鈴內(nèi)酰胺,對腎臟有一定毒性,不宜過多食用。

02蒲公英

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屬植物的統(tǒng)稱,也叫婆婆丁、黃花地丁、華花郎或者燈籠花,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野菜。早春正是蒲公英嫩芽最為鮮美的時候,我國各地有很多種用蒲公英做菜的方法,生吃、炒食、做湯、熗拌味道都不錯。

但是在重慶人眼里,蒲公英最好的“搭檔”一定是雞蛋。在“鍋氣”十足,吱吱冒油的熱鍋里打入雞蛋翻炒,趁著雞蛋成形之時快速放入切碎的蒲公英嫩葉,一盤金黃淡綠、營養(yǎng)美味的蒲公英炒蛋就上桌了,這也是很多重慶吃貨的心頭好。

蒲公英中的氨基酸含量高于大部分蔬菜,另外它還含有蒲公英素、蒲公英醇、膽堿、有機酸、菊糖、葡糖糖甙(dài)等多種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并且硒元素含量也很高。

小貼士:部分人接觸蒲公英的白色汁液可能會過敏,另外大量食用蒲公英可能會導致腹瀉。

03蕨菜

重慶溫暖潮濕的山谷,簡直就是蕨類植物的樂土,也因此讓蕨菜成為了“山菜之王”,成為重慶人春天“打野”的主角之一。蕨菜又名蕨萁、龍頭菜、如意菜、拳頭菜、貓爪子等,是可食用蕨類植物嫩卷芽的通稱。每當早春時節(jié),伴著春雨的滋潤,蕨菜也就在山澗林下冒頭出芽了。當蕨菜芽看起來像是小孩握緊的拳頭,葉芽還沒有伸展開的時候,是最佳的采摘和食用時間。

圖源:Pixabay

新鮮蕨菜富含多種微量元素、維生素和粗纖維,另外蕨菜中還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(zhì),如蕨菜多糖、黃酮類化合物等。經(jīng)過焯水之后,蕨菜的口感清香滑潤、干脆爽口,無論是涼拌蕨菜、蕨菜炒臘肉、香辣剁椒蕨菜,還是蕨菜燉肉,都是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。

小貼士:蕨菜中含有少量的原蕨苷,具有一定的致癌性,因此蕨菜不宜多食。在食用新鮮蕨菜前反復漂洗,用沸水煮透再瀝干,可以有效減少原蕨苷的含量。吃不完的蕨菜可以曬干后進行長久保存。

04 菝葜(bá qiā)

說起菝葜,可能很多人會對這個名字陌生,但如果說到金剛藤或者土茯苓(光葉菝葜),相信很多重慶人都聽說過。其實它還有很多其他別名:鐵菱角、馬加勒、筋骨柱子、紅燈果、冷飯頭、鐵刺苓等。

菝葜是菝葜屬一大類植物的統(tǒng)稱,常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,或石灰?guī)r山坡灌叢中,草坡上,溪邊或路旁,也是重慶的本土植物。重慶不僅菝葜的物種數(shù)量較多,并且分布非常廣,在巫山、奉節(jié)、石柱、酉陽、武隆、秀山等地非常常見。

菝葜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、維生素B和維生素C,還含有多種甾體皂苷等活性成分。在重慶,菝葜在不同季節(jié)會扮演著不同的身份:在春天,人們會摘取其嫩莖尖,尤其是帶有紫紅色的品種味道更好,將其焯水后涼拌著吃,也可以用來清炒、煮湯。簡簡單單的金剛藤炒肉就非常美味了。

秋天,菝葜青色的果子變紅,又是一種野果,吃起來皮薄汁多,酸甜可口;而到了冬天,山里的人還會挖出菝葜的根莖用來燉湯或者泡酒,它還可以用來提制栲(kǎo)膠和淀粉,真是一種全能的植物啊。

小貼士:菝葜的嫩莖富含膠質(zhì),有粘性,食用之前需加工處理。

05 馬齒莧(xiàn)

到了夏天,很多野菜都不堪食用了,但有一種野菜卻到了采摘的最佳時節(jié),它就是馬齒莧。馬齒莧這個名字,來自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:“其葉比并如馬齒,而性滑利似莧”。它在民間有很多別名,如螞蚱菜、五行草、酸米菜、豬母草、酸味菜、胖娃娃草、長命菜等。

圖源:Pixabay

馬齒莧是馬齒莧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,全草肥厚多汁,常匍匐生長。在夏天會開出淡黃色小花,甚是可愛。不過人們一般會在開花之前取其嫩芽來食用,它有一種獨特的微酸滑嫩口感。

馬齒莧含有豐富的ω-3脂肪酸,是蔬菜中含量最高的物種之一,這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保護心血管、減少心律不齊、預防心臟病的作用。

鮮嫩的馬齒莧莖葉,焯水之后無論爆炒還是做成羹湯都很合適,涼拌也別有風味。一些地方還會把曬干的馬齒莧切碎之后做成餃子餡和包子餡,或者將馬齒莧與雜糧面摻拌后蒸食。甚至還有人開發(fā)了一種獨特的馬齒莧茶:把切好的馬齒莧與白糖、茶葉放入鍋內(nèi)煮沸,過濾掉殘渣后得到一種酸甜可口的涼茶。

小貼士:馬齒莧富含多糖,具有幫助腸道蠕動的作用,但是對于腸胃不適者,要避免食用馬齒莧以防對腸道造成刺激。

06“打野”小貼士

其實在重慶,還有很多并未提及的野菜,比如香椿、薺菜、冬寒菜、落葵、地膚、莼菜、水芹、鼠曲草、紅莧菜、蔊菜等,其中的很多在今天都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人工養(yǎng)殖,成為了家常菜。人們對于野菜的執(zhí)著,或許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上的享受,更是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舊時光的懷念。

不過,當我們在享受野菜滋味的同時,也需要注意一些安全和健康的問題:

1. 在采摘野菜時,應避免進入密集的山林,以防迷路;野外采挖時盡可能選擇可靠的地方,避免采挖噴灑過農(nóng)藥的野菜;

2.食用前應徹底清洗并進行必要的殺菌處理,以避免寄生蟲和致病菌的感染;

3.對于不熟悉的植物或者真菌,切忌采摘和食用,避免食物中毒;

4.易過敏體質(zhì)的人應盡量少吃野菜,以避免引發(fā)過敏反應;

5.野菜雖然美味,但不宜長期作為主食來食用,因為它們可能缺乏某些人體必需的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。

供稿單位:重慶科技館

作者:花園里的卡西莫多,農(nóng)學專業(yè)碩士,科普工作者。

審核專家:李春藜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


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!

我們將定期推出
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
国产办公室免费视频观看,亚洲成a人片无码在线观看,国产亚洲一区在线精品,亚洲熟妇乱子伦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