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
俗話說“冬練三九,夏練三伏”,一年中最熱的“三伏天”就要來了。三伏天是什么?為什么這段時期炎熱難耐呢?
Part.1
中國歷法中的三伏天
我國古代采用“干支歷”,是用10個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與12個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年、月、日、時,循環(huán)使用。
根據(jù)傳統(tǒng)歷法的規(guī)定,從夏至日起,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這就是“三伏天”的來歷。
三伏天以庚日為始末,一般持續(xù)的時間是30天或40天。天文年歷顯示2022年7月16日初伏,7月26日中伏,8月15日末伏,8月24日出伏,今年“三伏”天共計40天。
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今年就一定要熱40天?“三伏天”炎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我們或可想起《列子·湯問》中的名篇《兩小兒辯日》里的場景:
孔子?xùn)|游,見兩小兒辯日,問其故。
一兒曰:“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,而日中時遠也?!?/p>
一兒曰:“我以日初出遠,而日中時近也?!?/p>
一兒曰:“日初出大如車蓋,及日中則如盤盂,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
一兒曰:“日初出滄滄涼涼,及其日中如探湯,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?”
孔子不能決也。
兩小兒笑曰:“孰為汝多知乎?”
三伏天的炎熱,難道真是因為太陽變大或者地球離太陽更近的緣故嗎?
Part.2
天太熱跟太陽大小沒關(guān)系
其實,太陽是一顆正處于主序星階段的中年時期的恒星,這一階段的太陽燃燒穩(wěn)定,體積變化非常小,因此在一天里、甚至一年里太陽自身大小的變化是微不足道的。
太陽的輻射強度也很穩(wěn)定,即使太陽表面常有黑子等太陽活動的緣故,一年當(dāng)中的變化幅度也僅僅1%左右,顯然這不是三伏天炎熱的原因。
那會不會是這段時期地球距離太陽更近了呢?
二十四節(jié)氣與地球軌道關(guān)系 圖源:作者繪制
也不是。實際上,這段時間里日地距離要比平時遠。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并非正圓形,而是一個偏心率為0.0167的橢圓。
日地距離平均約為1.496億千米,遠日點時的日地距離為1.521億千米,近日點時的日地距離為1.471億千米,遠日點比近日點遠了約500萬千米,即平均距離的1/30。
地球過軌道遠日點是在7月上旬,過近日點在1月上旬,因此三伏天的這段時間里日地距離是比平均距離遠的。
“遠者小而近者大”,今年,地球運行到遠日點的時刻是北京時間7月4日15時11分,三伏天里的太陽其實是個“小太陽”而不是“大太陽”。因距離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相對減少了約6%,這顯然也不是三伏天的成因。
此外,橢圓的軌道還導(dǎo)致了太陽周年視運動的不均勻性。地球經(jīng)過遠日點時速度最慢,經(jīng)過近日點時最快,各季節(jié)間的間隔長度也不相等。
如2021年秋分到2022年春分共經(jīng)過178天20小時12分,而2022年春分到2022年秋分共經(jīng)過186天9小時31分。此外,北半球的夏季也要比冬季時間長。
Part.3
“三伏天”炎熱的原因找到了
回答“三伏天”炎熱的問題,需要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。
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地球的軌道特征。地球圍繞太陽公轉(zhuǎn)的同時,也在圍繞地軸自轉(zhuǎn)。地球圍繞太陽公轉(zhuǎn)的軌道面叫做黃道面,過地心且與地軸垂直的平面叫赤道面,這兩個平面目前有一個23°26′的交角,叫做黃赤夾角。
正是這個交角的存在,使得一年當(dāng)中,隨著地球位于軌道的不同位置,太陽的直射點在地球的南北緯23°26′之間移動。
當(dāng)太陽照射到北緯23°26′(北回歸線)時稱之為夏至;照射到南緯23°26′(南回歸線)時為冬至,照射到赤道時為春分/秋分。
夏至?xí)r太陽輻射示意圖 圖源:作者繪制
夏至?xí)r,北半球白天的太陽高度大,日照時間長。以南京地區(qū)為例,夏至日,中午太陽高度約為82度,白天時長有14小時15分。
對比冬至日,中午太陽高度約為35度,白天時長僅有10小時04分。因此夏至?xí)r地表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最多,約為冬至日時的三倍,并且緯度越高這個比值越大。接收太陽輻射的多少正是四季變化的主要原因。
在一天中同一時刻拍攝到的四季太陽位置
來源:科普中國-科學(xué)原理一點通
但是,北半球最熱的時間并不是在夏至,而是夏至之后的一段時間。因為氣溫的變化還受地表熱量收支平衡的影響。
一般夏至后的一段時間里,地面吸收的熱量仍大于它所放出的熱量,地面溫度持續(xù)升高,這段時間差不多正好對應(yīng)傳統(tǒng)歷法里“三伏”這段時間,因此造就了北半球“三伏天”的炎熱。
這之后,地面放出的熱量大于地面吸收的熱量,氣溫才逐漸降低。
當(dāng)然,對于局部地區(qū)來講,大氣環(huán)流、海陸差異、地形因素、天氣情況等都是影響氣溫的因素,最熱的時候也并非與‘三伏’日期相對應(yīng)。
話說回來,你是怎樣來消暑的呢?
歡迎掃碼關(guān)注深i科普!
我們將定期推出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