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9日,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,中國、德國、美國天文學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,揭示了人類探測器“拜訪”過的最遙遠天體阿羅科斯如何由“圓”變“扁”“瘦身”的。這一研究或能幫人類揭開更多太陽系早期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之謎。
阿羅科斯是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中的一顆原始天體,也是迄今為止,人類近距離觀察到的最遙遠、最古老的天體。從初期的照片看,阿羅科斯像是個身處太陽系邊疆的“雪人”,這顆總長約36公里的小天體,由兩個球體連接構成,中間由一個相對細小的“頸部”相連。但隨著后期觀測數(shù)據(jù)不斷豐富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,阿羅科斯并不像此前想象的“圓嘟嘟”。從側面看,“雪人”的肚皮變得干癟,腦袋也成了凹凸不平的扁球,構成它的兩個“球體”,實際上更類似于兩個扁平的圓盤。這樣的形態(tài),與普遍認為的原始星子為球形或橢球形大相徑庭。
此次研究里,天文學者通過模擬推演解開了阿羅科斯形態(tài)之謎。領導此項研究的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趙玉暉介紹,“雪人”之所以變“扁”,與特殊的自轉模式有關。
研究顯示,阿羅科斯是一個冰質天體,它表面溫度極低,幾乎是“躺”在公轉軌道面上自轉,這使得阿羅科斯不同區(qū)域受到不同強度的太陽輻射。
“‘雪人’開始也許真是‘圓’的,但阿羅科斯兩極受到的太陽輻射遠大于赤道,這使得‘雪人’正反面損失了更多揮發(fā)性物質,顯得比側面更扁。計算顯示,阿羅科斯的‘瘦身’過程發(fā)生在形成后的100萬年至1億年內。這幾乎是太陽系發(fā)展的起點,很多古老的冰質天體可能也有類似的演化歷史。”趙玉暉說。
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(fā)表在學術刊物《自然-天文學》上。
關注【深圳科普】微信公眾號,在對話框:
回復【最新活動】,了解近期科普活動
回復【科普行】,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
回復【研學營】,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
回復【科普課堂】,了解最新科普課堂
回復【科普書籍】,了解最新科普書籍
回復【團體定制】,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
回復【科普基地】,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
回復【觀鳥知識】,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